不姓刘的人,也有可能是刘邦的后代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刘邦 姓氏 不姓刘的人,也有可能是刘邦的后代

不姓刘的人,也有可能是刘邦的后代

2024-07-01 05:3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在很多人固有的认知里。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是某个古代圣贤的后代。那么首先需要自己的 DNA 数据,其次需要考古挖掘出古代圣贤的 DNA 数据,两个数据一匹配,结论就出来了。有一种现代化滴血认亲的既视感。但事实上,并不需要这么麻烦,通过大数据的比对筛查和计算,我们可以准确的推测出亲缘关系的结论。

汉高祖刘邦

下面,我们以刘邦家族为例,简单的科普一下: 刘邦,字季,沛郡丰邑人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,汉朝开国皇帝,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,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。 在汉朝建立以前,刘邦及其家族和刘姓都并不显著。 公元前 202 年,刘邦统一全国并建立汉朝,刘姓也一跃成为国姓,地位尊贵。由于汉朝实行分封制的实行,从刘邦开始,家族里的兄弟子孙都得以封国列土,成为一方诸侯王,全都享受到了最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。 因此,在汉朝的四百多年间,刘邦家族的人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仅诸侯封国就有百余个,子孙更是不计其数。 同时,两汉时期的国都以及诸侯封国都多集中于北方,但北方人口压力和战乱也更多,加之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,很多宗室在王朝存续期间就已经成为了平民,没有了社会优待。 因此,湖南地区在当时人口压力更小、战乱更少,更适合家族的保存和繁衍。 这里有个不得不提的关键点:如果祖上经济不富裕、人丁不兴旺,就很容易在千年中出现的饥荒、战争、瘟疫等天灾人祸下覆灭。 一个家族是否能幸存于浩瀚的历史长河而不湮灭,和人口数量、家境情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所以我们判断,在当今社会中,刘邦家族的后裔是一定存在的。

刘邦基因

刘姓是当今中国前五的大姓,来源十分庞杂。根据我们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显示,在刘姓用户中,O-F254 这个基因类型的人群占比达到了 10%,是众多刘姓分支中占比较高的一支。 同时,我们对 O-F254 下的用户做了姓氏统计,发现刘姓为第一大姓,其占比为 23.01%,说明 O-F254 与刘姓的关系非常显著。 我们选取了 70 多个 O-F254 的随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,并构建 Y 谱系树,经过推算,发现 O-F254 的形成时间大约在 2300 年前,即公元前 280 年左右,对应到中国的朝代就是战国末年。 这就和历史上刘邦的父亲刘煓的出生时间(公元前 282 年)非常接近,考虑到刘姓在当时并不显著,所以我们大胆猜想,O-F254 可能就是刘煓的单倍群类型。 同时我们还发现,O-F254 自形成后四五百年时间里,至少出现过三次较大的人口爆发。这个时间正好在两汉统治时期,刘姓宗室人数也在此时得到了巨大发展。

刘邦家族基因数据链

第一次是 O-F254,目前其下游有超过 20 支分化,其中的 O-Y21364 分支虽然只有两叉分化,但是其中一支 O-F813 下游又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爆发,下游分支超过了 30 支。 这两支的分化情况正好对应了历史上汉文帝(四子)和汉景帝(十四子)的后裔情况,而在形成时间上,O-Y21364 和汉文帝、O-F813 和汉景帝也能大致对应。 基于上述姓氏显著性、形成时间以及人口爆发情况,我们推测, O-F254 很有可能就是刘邦家族的单倍群类型。 以上,我们推断出刘邦的单倍群类型了,现在只要比对被测者的单倍群类型即可确定二者的亲缘关系。

刘氏基因单倍群数据链分支树系图(O系)

基于父系基因单倍群的传承,如果男性或女性父亲的 Y 染色体并非传承自 O-F254 的话,即使你姓刘,你祖祖辈辈都说你刘邦后人,但事实上可能不是。(根据我们的测算,目前姓刘的人,仅 8% 是刘邦后人。) 相反,即使你不姓刘,但你的父系单倍群是 O-F254 的分支,那么你在生物学上就是刘邦的后人。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,刘邦的后代现在大约占中国人口的 2%,现在分布于五湖四海: 湖南(6.2%)、重庆(5.0%)、湖北(3.7%)、四川(3.0%)、山东(2.8%)、江西(2.5%)、云南(2.2%)、北京(2.0%)、河南(1.9%)、江苏(1.8%)、山西(1.7%)、安徽(1.5%)、贵州(1.5%)。 而他的后代现在仅有 22.2% 依然姓刘,其余的 77.8% ,可能姓王(7.2%)、姓张(6.7%)、姓李(6.4%)、姓陈(3.2%)……

中国姓氏基因指数

历史在我们的生活里,是什么? 在当下的生活里,历史是我们偶尔闲聊时的谈资,是判断一件事正确与否的参考,是我们世界观成型的骨骼与脉络……但仅仅如此吗? 从基因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姓氏与血缘的历史,你会发现,你承载着历史,成为了一个又一个,渺小且伟大的历史本身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